11月16日起,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(第一批)在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、海淀區政府網站上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,公眾可在12月15日前登錄相關網站反饋意見。記者看到,圓明園等421處地名列入三山五園地區首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初選名單。
以文化價值為核心篩選傳統地名保護名錄
地名不僅具有空間指位作用,還是構建完整歷史發展脈絡與承載地域文化的載體,是首都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三山五園始建于遼金、形成于清鼎盛時期,是以北京西北郊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。三山五園是清代帝王休憩、游賞、居住、理政之所?!叭健敝赶闵?、玉泉山和萬壽山;“五園”指靜宜園、靜明園、頤和園、圓明園和暢春園。
為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,自2020年起,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組織篩選并分兩批公布了《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》,共計收錄街巷胡同類地名1111個。為持續推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,2023年又組織對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進行了研究和評估,本次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的篩選,以文化價值評估為核心。
據介紹,在對三山五園地區歷史與文化發展脈絡分析的基礎上,利用多方查找的歷史文獻、古地圖資料等,對三山五園地區地名的出現年代、得名由來、歷史沿革進行精心考證,深入發掘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,還原三山五園地區的真實歷史,并從歷史、文化、藝術等角度,分別對清代皇家園林地名、賜園私園地名、山川地名、近現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跡地名等進行價值評估,綜合考慮地名產生和使用年代、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意義、地名現狀與影響力等因素,篩選出圓明園等421處地名,列入三山五園地區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初選名單。
所選名錄既有五大皇家園林地名,又有山地及水域名稱
此次列入保護名錄的421處傳統地名具有以下特征:首先是類型豐富多樣,包含了三山五園地區主要的地名類型。歷史上的三山五園形成了“三山五園為核、賜園私園集群、山林稻田抱擁、水網御道串聯、村鎮寺廟棋布、八旗環列護衛”的獨特格局,與之相對應,保護名錄也包括了園林地名、山川地名、道路交通地名、村落旗營地名、近現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跡地名等6個類別。這些地名具有指位功能,可以標識事件發生地點、勾勒重點區域輪廓、凸顯三山五園地區的主體結構。
其次,空間分布廣泛,涵蓋了新總規中確定的三山五園地區68.5平方公里范圍。所選名錄不僅包括了靜宜園、靜明園、頤和園、圓明園、暢春園等五大皇家園林地名,還包括了萬壽山、玉泉山、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稱。此外,散布于園林與山水之間的還有村落、旗營、道路、文物古跡等名稱,這些地名成點、成線、成面分布,織補連綴,構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園畫卷。
此外,時間上古今延續,厚古不薄今。此次入選保護名錄的地名,出現年代上可追溯到遼代,如香山,北遼皇帝耶律淳死后,“葬燕西香山永安陵”;遼金元及明代也有較多地名留存,如金代的玉泉山、元代的碧云寺、明代的杰王府等;三山五園地區還保留了大量紅色地名,如“三一八”烈士紀念碑、六郎莊烈士紀念碑等。
為了能夠展現中華民族追求救亡圖存、建立新中國、實現偉大復興的歷程,名錄對重要事件的相關地名進行了收錄。如中共中央“進京趕考”,抵達清華園車站,經過成府路、清華西路到達益壽堂,再經過青龍橋東街、青龍橋、香山路,到達香山,進駐雙清別墅和來青軒,并利用麗矚樓、思親舍、鎮南樓、鎮芳樓、小白樓等作為辦公場所,這些地名的連綴就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完整敘事,它們的保存和保護有利于革命傳統的繼承和發揚。
公示30天,確保名錄“接地氣”
記者了解到,為順利完成名錄編制任務,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與海淀區政府定期召開調度會,及時解決編制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。注重發揮鄉鎮、街道干部群眾和責任規劃師優勢,廣泛動員基層力量,對名錄進行反復校核。為了按時保質完成校核工作,鄉鎮、街道組織所屬社區工作人員與責師團隊開展了相關工作,細化任務分工,相互配合,將內業校核和現場踏勘相結合,經過一個月的反復校核,于今年7月底完成了校核工作。
同時,征求圓明園、頤和園、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意見和建議,為名錄的公示工作打下堅實基礎。聘請規劃、地理歷史、地名等領域專家,就名錄進行充分論證。經過論證,專家組一致認為初選名錄體系完整、內容豐富,反映了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的文化價值,名錄舍取有度,釋文準確。校核、對接、論證等工作,不僅使名錄更加“接地氣”,也幫助鄉鎮、街道和責任單位進一步挖掘了轄區歷史文化底蘊。
三山五園地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(第一批)在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、海淀區政府網站上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,公眾可在12月15日前登錄相關網站反饋意見。后續將根據公眾反饋意見進行校核調整。
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
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